随着巴黎奥运会进入倒计时,中国花样游泳队正在国家训练基地展开封闭式集训,这支曾多次在世锦赛、世界杯等国际大赛中摘金夺银的天天赢球队伍,如今以全新阵容亮相,目标直指奥运领奖台,在教练组的精心打磨下,队员们通过技术创新与艺术表达的深度融合,力争在巴黎赛场实现突破。
中国花样游泳队在本奥运周期完成了新老交替,东京奥运会集体项目银牌得主冯雨、肖雁宁等核心队员选择留队,继续担当主力;队伍补充了多名“00后”新秀,如19岁的王雪霏和20岁的李雅雯,她们在2023年福冈世锦赛上已崭露头角,教练组组长汪洁表示:“年轻选手的技术难度和体能储备具有优势,而老队员的经验能稳定团队表现,这种组合让我们的战术更加灵活。”
值得注意的是天天盈球,双人项目搭档由黄雪辰/孙文雁时代的“经典组合”转变为冯雨搭档新秀林梦的“高低配”,林梦以高难度托举动作见长,而冯雨的节奏把控能力出众,两人在年初的世界系列赛中凭借节目《敦煌》斩获金牌,被国际泳联评为“最具东方美学的演绎”。
国际花样游泳近年来规则变动频繁,对动作的复杂度、同步性和艺术表现力提出更高要求,中国队在训练中重点攻克两项“杀手锏”:一是“高空托举叠加旋转”,即在传统托举基础上增加360度转体,目前仅中国和西班牙队能完成;二是“水下盲接”,队员在不借助视觉的情况下,仅凭水流感应完成队形变换。
“新规则下,难度分占比提高至50%,我们必须冒险。”技术顾问张晓欢透露,为适应高强度训练,队伍引入运动科学团队,通过水下传感器实时监测队员的耗氧量和肌肉负荷,并定制个性化恢复方案。
中国队的节目编排始终以文化底蕴为核心竞争力,巴黎奥运周期,教练组邀请中央美术学院团队参与设计,将《山海经》神话元素融入集体自由自选节目《鲲鹏》,节目中,队员通过肢体语言模拟“鲲化鹏”的恢弘意象,配乐则结合古琴与电子音效,形成古今对话。
双人技术自选节目《丝路》则取材于敦煌壁画,运动员的服装纹样复刻了唐代飞天藻井图案,水下动作设计参考了壁画中的“反弹琵琶”姿态,国际裁判玛丽娜·科列斯尼科娃评价:“中国队的节目总能让裁判眼前一亮,她们把竞技变成了艺术。”
由于国际体育仲裁法庭的禁赛决议,花样游泳传统强队俄罗斯将缺席巴黎奥运会,过去十年,俄罗斯队垄断了奥运所有金牌,其退出使得奖牌争夺战更加开放,中国队的主要对手包括技术稳定的日本队、以力量见长的乌克兰队,以及艺术表现力突出的西班牙队。
2024年多哈世锦赛被视为奥运前哨战,中国队在集体项目上以0.8分之差惜败西班牙,但自由组合项目凭借原创编排《太极》夺冠,队长冯雨坦言:“对手实力接近,胜负往往取决于临场细节,我们需要在稳定性上再下功夫。”
为应对奥运压力,队伍组建了包括营养师、心理医生在内的复合型保障团队,心理学家徐莉采用“正念训练法”,帮助队员在高压环境中保持专注。“花样游泳是‘一秒定胜负’的项目,一个动作失误可能影响整套节目,心理抗干扰能力至关重要。”
国家队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了“3D动作模拟系统”,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赛场环境,让队员提前适应奥运场馆的灯光、水温甚至观众噪音。
6月起,中国队将参加法国公开赛等热身赛,检验训练成果,总教练王芳强调:“最后阶段不再追求颠覆性改变,而是精细化调整——比如入水角度精确到5度以内,微笑表情的肌肉控制等。”
7月27日,花样游泳比赛将在巴黎奥林匹克水上中心揭幕,中国队的首秀是集体技术自选项目,届时她们将身着青花瓷主题赛服亮相,正如队员肖雁宁所说:“我们想证明,中国花样游泳不仅是‘追随者’,更要成为规则的‘定义者’。”